• 您所在的位置:房产 >> 正文
  • 黄梅养蜂人洪正凯:酿造一坛好蜜 带富一方乡亲(图)

    编辑:扬州新闻发布时间:2016-11-21

    图为:洪正凯在油菜花开时节清理蜂箱

    荆楚网讯 记者 徐芳 通讯员 吴志雄

    养蜂人洪正凯把1箱蜜蜂发展到280多箱蜂群,用了22年时间。这22年,他从一个依靠蜂蜜疗养的病人,转变为远近闻名的“养蜂大王”,从一个吃不饱饭的贫困户,到带动乡邻致富的带头人。这22年,他悄悄的逆袭,如蜂蜜酿蜜,不辞辛苦,甜蜜一方。

    盛夏未至,花开正盛,群蜂飞舞,洪正凯站在群蜂之间,指导着合作社的养蜂人。洪正凯抬头看了一眼错落有致的蜂箱,自己都不相信,这辈子会跟蜜蜂如此亲近,并且把养蜂当成自己的事业。

    22年前,洪正凯还是一个22岁的毛头小伙,正当他对未来充满期盼的时候,却查出患有右椎脑主血管弯曲症。对于贫困之家而言,这无疑是晴天霹雳。家人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诊,逐渐好转,当地医生给他开了一个“土方”:多吃蜂蜜,慢慢疗养。

    蜂恋花,蜜靠天。洪正凯所在的湖北黄梅县孔垄镇邢港村,那会儿根本没有专门的养蜂人,家里有蜜的也是“不请自来”的野蜂,为了买到土蜂蜜,洪正凯及家人到处打听,有时候要走上好久,才能买到。在洪正凯的回忆里,父亲每次买到蜂蜜,跟捧着个宝贝一样,交到母亲手里,还不往嘟囔几句:“放好了,快完了知会一声。”

    长期买土蜂蜜,对于洪正凯这个贫困家庭而言,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洪正凯心里跟明镜似的,他有了打算——自己养蜜蜂。

    “哈里哈气的。”父亲批评洪正凯,“你看这十里八乡的哪有专门养蜜蜂,养不活亏了咋个办?”比起父亲的担心,母亲更担心他的身体:“被蜂蜜蜇了咋好?”

    正如父亲说的一样,哈里哈气的洪正凯偷偷借了200元,在1994年买回一箱蜜蜂,买回来一本养蜂的书,鼓捣鼓捣,竟然试养成功。这一下子吃蜂蜜的问题解决了,父亲母亲自然也不反对了。可是问题又来了!

    让洪正凯措手不及的是,蜂蜜是有了,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繁殖蜂蜜。到2002年,他的蜂蜜达到50箱,这样一来,父亲母亲也跟着他养蜂蜜,每年增收8000多元。

    尝到甜头的洪正凯开始正儿八经的思考起养蜂这件事儿,通过多年的养蜂经验,他发现养蜂“不争田、不占地、投资少、见效快”。而且周边十里八乡都种油菜,田埂山林遍布野花,任其花开花谢,实在是浪费。他决定把专门养殖蜜蜂发展起来。

    “要养好蜜蜂,首先要有过硬的技术。”洪正凯开始拜师学习养蜂技术,而且经常主动找机会和养蜂能人交流经验,向养蜂“达人”求教。同时,舍得花钱购买养蜂报刊杂志,钻研养蜂技术,观察市场行情。

    工夫不负有心人。10余年来,他养蜂没有出现失败和亏损现象,个人养蜂规模像滚雪球似的由小到大,已从最初的1箱蜜蜂发展到现在的280多箱蜂群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养蜂大王”,被县委县政府授予“全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”称号。

    “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,单打独斗必将被市场淘汰。”历经多年走南闯北、追花逐蜜的洪正凯认为,养蜂流动性大,蜂农个体经营信息不畅,单打独斗难成规模,不仅生产成本较高,而且销售困难、价格偏低,难以适应市场需求,抗风险能力不强,只有抱团取暖才是最好的出路。

    于是,2011年11月,洪正凯网罗在养蜂中结识的本县65个养蜂户,成立全县首个蜂业合作社——黄梅县凯歌蜂业合作社,他被推举为理事长,带领社员抱团经营,致力发展优质蜜蜂养殖,引领蜂农们做大做强“甜蜜事业”。

    他带领合作社成员采取“合作社+基地+蜂农”等产业化模式运作,按照自愿联合、民主管理、自我服务、共同发展的原则,统一采购蜂药蜂具、统一技术服务、统一质量标准、统一产品包装、统一对外销售,积极为社员提供养蜂产前、产中、产后服务。

    为进一步增强合作社的影响力和带动力,洪正凯还为蜂农和社员引进养蜂采蜜新技术,开展技术培训、交流和咨询服务,并与社员签订蜂蜜收购合同,帮助他们收购、加工、包装、贮藏、销售蜂蜜,有效解决了社员的后顾之忧,大大激发了蜂农的养蜂积极性,合作社随之得到壮大发展。“到目前,凯歌蜂业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120多个,养蜂规模由7000多箱发展到近1.5万箱,年产蜂蜜、蜂王浆、蜂花粉1300多吨,年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。”洪正凯说。

    因病于蜂结缘,因蜜成就甜蜜事业。养蜂让黄梅蜂农通往小康梦的康庄大道。“今年,我们将计划投资建设蜂产品加工厂,延伸蜂蜜产品链条,打造‘凯悌’蜂蜜品牌,做大做强‘甜蜜事业’,使养蜂业真正成为带富一方的大产业,让广大蜂农过上更加甜蜜的幸福生活。”展望未来,洪正凯信心满满。

    猜你喜欢

    热门关注

    扬州新闻,趣事遍地,想要了解更多,欢迎加QQ:943966540

    版权所有 2011-2025